公共參與
民間非營利組織和地方政府合作推動的社區大學,是希望能提供個人知識成長、充實生活內容的機會;並強調開拓民眾的公共領域,藉以重建台灣社會的新價值與新文化。依循這樣的辦學精神,關心公共事務,並逐步營造公共參與的管道,朝向公民社會的建立,是社區大學創辦的理念之一。希望讓大家在自然的氛圍中,融入群體和公共事務,在各種公共議題中碰撞,以尋求、容納不同的討論面向,培養尊重多元、批判與反思的涵養。因為在社區大學中,我們期待的,不是單方面的知識灌輸,和片面聲音的一言學堂,而是每個人都有充分的機會,能重新反省既有價值與思考模式,重新面對自己與社會。
社區大學自1998年初推動以來,全國各地已成立了八十六所社區大學(截至2020年中),對終身學習的質與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。社區大學以知識解放[i]、公民社會、在地文化提升為願景,為台灣的成人教育開闢了一個新的視野。它可以協助民眾,開擴知識的視野,強化個人與社會的聯結,進而瞭解自己的處境,使能更深刻而全面的參與生活。
台灣的社會發展,缺乏成熟的公共領域,現行體制裡公共領域不足,其次,在民主政治的發展過程,傳統私領域的文化主導一切,甚至滲透至公領域,使公領域難以健全發展。社區大學可以扮演社區公共論壇的角色,任何公共議題,從區域性的特殊議題到全國性的普遍議題,都可以成為課程的內容、社團關心的焦點,也可以成為課堂內外探討論辯的議題。社區大學必須塑造這樣的校風,使公共事務的談論與思辨成為一件很自然的事,逐漸使人走出過去封閉的私領域生活,使公領域的參與成為生活的一部分。
社區大學成立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公民意識和社區參與,如何讓人們的學習模式從學校單向輸入知識的學習方式,引導並改變為主動學習新知的主體性,進而參與公共事務,增加大家的公民意識、獨立思考和思辨能力,這將是社區大學前進的目標。
[i] 知識解放-把知識重新定位,還它本來面目,讓人經由社區大學的課程研習,更真實的認識自己,認識世界,認識自己與世界的紐帶關係。社區大學不是由菁英階級再教育民眾的所謂成人教育,而是以重構的知識為基礎,從事經驗交流的學校。在這裡,不同先天條件、不同經驗背景不同思維方式的人,通過共讀思辨討論實踐的密集互動,相互教育、相互啟蒙;一方面促發人的知識成熟,使人能更真實的面對自己與世界,從而進行社會內在反省,另一方面亦充實人的生活內容與技能,進而由下而上形成臺灣的新文化與新價值,為未來的公民社會鋪路。